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片區
2010年,以劉若鵬為帶頭人的“光啟團隊”自薦申報并入選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首批創新科研團隊。短短幾年間,“光啟團隊”已從一支5人的海歸創新團隊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創新共同體,吸引了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超過2400人的全職高端人才團隊。
這只是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整團隊成建制引進科技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的一個縮影。從2009年開始,廣東省在國內率先開展“整團隊成建制”引才,每年投入8.5億元實施“珠江人才計劃”,面向海內外大力引進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省財政分檔次給予團隊1000萬至1億元的資助,給予領軍人才600萬元的資助。
目前省財政已投入超過30億元,共引進五批117個創新創業團隊和89名領軍人才,包括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名諾貝爾獎評委、1名歐盟最高科學獎“笛卡爾獎”獲得者、39名歐美發達國家院士,直接帶動250個團隊、3萬名國際人才來粵創新創業。
“孔雀結伴東南飛”
人才集聚效應不斷增強
“單個人才引進后,往往會遇到環境融合、人員配套、合作基礎等問題,這也是很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的一大顧慮。我們實行的團隊引才模式有利于發揮團隊整體作戰的效能,形成了‘1+1>2’集聚效應。”廣東省委組織部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正是這種靈活的引才機制和力度空前的資金支持,點燃了全球高層次人才來粵創新創業的熱情,南粵大地呈現“孔雀結伴東南飛”的景象。這些團隊和人才引進后,形成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滾雪球”效應。
據不完全統計,引進的團隊和領軍人才落地廣東后,帶動集聚各類人才超過一萬人,其中博士、博士后和高級職稱人才近2000人,更產生了“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等各類拔尖人才。“先進電子封裝材料創新團隊”帶頭人汪正平于2013年底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團隊成員許建斌入選“長江學者”;“智能制造裝備新型感知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團隊”成員丁漢于2013年底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人類病毒學研究團隊”建立了“以專家引專家,以平臺養人才”的人才吸引培養長效機制,3名成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含“青年千人”),1名成員入選“長江學者”。
在“珠江人才計劃”的示范帶動下,廣東省各地掀起了引才熱潮,廣州市實施的“菁英計劃”和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計劃,深圳市實施的“孔雀計劃”,惠州市的“天鵝惠聚工程”“梧桐引鳳工程”等等,為推動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譜寫了人才強省的嶄新篇章。中央領導同志也高度評價了廣東的“團隊引才”模式,要求及時總結推廣,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開展了團隊引才。
“制造”變身“智造”
自主創新能力攀高峰
“光啟團隊”繼2010年自主成功研發全球第一款高增益、小型化9頻射頻器件后,2011年又研發出居全球領先地位的應用型億級結構隱形超材料?;貒潭虄赡甓鄷r間里,集團共完成1179件知識產權申報,占全球過去10年超材料技術專利申請總量的80%。2016年,集團全年營收和利潤增速都超過70%,專利申請量達807件,專利授權量524件,專利申請總量首次突破4000件,達到4028件,專利授權總量近2100件……這一串串耀眼數字令人振奮。
“珠江人才計劃”引進的人才團隊依托自身團隊科研基礎實力,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在一些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截至目前,前四批91個團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超過3000篇,其中超過2000篇被SCI/EI收錄,并有多篇發表在相關領域國際知名期刊上。共牽頭或參與制定標準291項,其中國際標準6項,國家標準32項。共申請專利3631項,其中發明專利2515項,國際PCT專利310項;獲得授權專利1447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595項,授權國際PCT專利193項。
“高通量基因測序系統研發團隊”牽頭制定的中國基因測序領域第一項國家標準《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規程》在2014年7月正式發布,并于2015年3月正式實施。該項標準的公布,標志著世界范圍內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第一個國家級技術標準誕生,同時也標志著高通量基因測序正式進入科學規范發展時代。
同時,通過引進的人才團隊,廣東搭建了一批高端科研平臺,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獲得財政科研項目資助3227項,包括國家級科研項目261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65項,其中國家“973”課題15項,國家“863”課題15項,有力推動了廣東科研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產業升級“加速跑”
科研成果產業化碩果累累
早春時節,在東莞市松山湖高科技產業園,計劃投資達32億多元的東陽光生物藥業總部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2005年,主營傳統機電加工制造的東陽光開始轉型到并不熟悉、以制藥工業為核心的大健康產業。但是頂尖人才的匱乏、技術支撐的乏力,讓東陽光仿制劑項目進展一直較為緩慢。
2013年,東陽光引進了以鄭玉群為帶頭人的“創新制劑國際化與產業化團隊”,這為東陽光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截至目前,東陽光已經成為擁有員工3000余人,科研人員1400多人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引進團隊已研發成功12個制劑產品并在歐美市場上市,累計申請國內發明專利79項、申請PCT等國際專利11項。預計到2020年,東陽光可在歐美上市超過60個產品,在國內化合物新藥專利和專利總量方面排名第一。如今,像東陽光這樣的創新藥企,正在成為支撐廣東制藥產業轉型升級的中流砥柱。
東陽光的轉型之路可以說是東莞乃至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廣東在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頻頻落子布局,“珠江人才計劃”瞄準產業急需引進團隊和人才,特別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引才重點領域,積極引進與廣東產業結合程度較高、產業化前景較好的人才,積極推動廣東產業轉型升級、脫胎換骨。
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經濟社會效益。據統計,前四批團隊累計新增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等共計988項,其中臨床批文48件,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產批件56件,實現新增收入超過500億元,新增上繳稅費近1.5億元,帶動上下游2800多家企業實現產值超過117億元。同時,簽訂技術合同2294項,累計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近6.3億元。
惠州TCL集團引進的“先進顯示技術研發核心團隊”,研發出系列先進顯示技術新產品,年平均銷售收入81億元,形成了一個近千億產值的TFT-LCD產業集群。廣汽研究院總設計師、領軍人才之一張帆,以及“汽車整車關鍵技術開發團隊”,大大提高了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汽車整體研發能力,傳祺GA5、傳祺SUV車型GS5/GS5S/GS4、A級車型GA3/GA3S等已研發成功并上市,上市以來已經累計銷售25萬輛以上,實現銷售收入350億元以上。
新年伊始,廣東以省委1號文形式出臺了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支持鼓勵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24條政策,進一步為廣大人才減負松綁。廣東,正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破除一切束縛人才工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以最好的服務、最優的環境、最大的誠意匯聚天下英才,構筑人才高地。
光啟理工研究院研發產品展示
文章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